大家好
大家好
丁芒先生诗词精品思考录之八 象抓动势 力度定情 诗咏志。诗作者的感情升华到达理性高度,是为志。所以总起来说,情为志之根株。诗而无情,光去述志,则不成其为诗。这就是许多概念诗口号诗,看去并不能说作者没有爱国爱党之共性化理性化了的感情,但确实不能称为诗的原故。 诗主情。但情有真伪、深浅,表现上有精泛、强弱之别。无真情固不能成诗,表达无力亦不能成为好诗。感情张力强弱,固取决于题材、认知真度、感受深度、表达意象之准确鲜明度等等方面,但最终都要凭极精练的语言传达出来。所以写诗抒情,固然先要审断自己兴发的感情:是已然共性化了理性化了的,则坚决避开;而要情索原初,从真度深度上“定情”,然后再思考如何表达才更强烈更精辟。这种艺术见解和本领,如果诗家不备,就无法达其高境。 近序宋河先生的诗,第一感觉就是他表达感情的力度超人。《瞻仰昆明闻一多先生塑像》开篇一句便力逾千钧:“大地犹闻拍案声”。拍案而起,是昆明惨案中闻一多愤然怒斥国民党特务、凛然就义的一个动作,与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诗句一样,成为其性格的典型象征而流播于众口,无人不知。宋河首先就抓住闻一多这一动势形象,将其凛然正气、刚烈性格、愤激感情以及校场口惨案的反动本质,加以集约化、象征化、想象化了,致使“至今”(时间,以“犹”一字当之)、“大地”(空间,全国乃至全世界)、“闻”(想象)其声。一句七个字,该包孕着作者多少的认知与感情!加之时空结构上的扩大想象,使实象极度虚化,因而传达的感情也膨胀化为无穷大。这一“犹”字,一“闻”字,怎生了得!首句精警,声贯全诗,立即提升了全诗的境界。 他类似的诗例尚有不少,如“是非恩怨向谁诉,浪打桑乾听有声”(咏丁玲之三);“建康宫内胭脂泪,犹向秦淮说是非”(淮清桥头)。丁玲小说《桑乾河》获斯大林文学奖;张丽华被杀于南京秦淮河桃叶渡,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宋河赋以动势想象,把小说名想象为实物,因而有浪,因浪而有声,因声而比附联想为丁玲对遭遇的哀诉,有力地传达了作者对丁玲的崇敬、怜惜之情。对淮清桥头的冤魂张丽华,则以“胭脂泪”三字代之。亡国之君妃竟被视为祸水,承担罪责,以她的颈血为那些没出息的君王开脱。其实“说是非”虽是中性词,作者的见解已很清楚,而用此模糊之语,反见出作者强烈的认知与同情。可见不管置于篇首篇尾,只要以其动势意象,张其浓烈感情,都像一声霹雳,声动诗外。一首诗能有一二这样警辟的动势意象,全诗必将振拔一新。 附带说说史实的共知率问题。用典,在古典诗词中作为比附联想的形式,特受重视,甚至作为衡量作者历史知识、文学素养的重要测试点,诗人也每以能用僻典为荣自诩,乃至相沿成习。我认为当代诗词要大众化,用典就得考虑个共知率问题。上述三例如史实鲜为人知,要靠注释说明,就不会产生力逾千钧的阅读效果。 2008年1月7日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