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商务陪同翻译-国际展会翻译-英语西
本人英语专业毕业,从事英汉互译多年,有很多翻译经验。现今居住巴塞罗那多年,不仅可
双溪,曾是一座戒备森严、与世隔绝的兵工厂,这里的对外代号是国营147厂。 如今的双溪机械厂的办公场地已是人去楼空 陡峭的山崖、茂密的植被、隐蔽的小径,这里是修建三线兵工厂的理想地点……9月15日 ...
双溪,曾是一座戒备森严、与世隔绝的兵工厂,这里的对外代号是国营147厂。
如今的双溪机械厂的办公场地已是人去楼空 陡峭的山崖、茂密的植被、隐蔽的小径,这里是修建三线兵工厂的理想地点……9月15日,中央电视台第4频道播出《国家记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系列,其中第五集主要介绍了这座位于重庆綦江区深山中、曾经秘密的双溪机械厂。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出于战备考虑进行三线建设,规划在重庆及周边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机械制造工业的工业基地。 双溪机械厂,便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如今三线建设已成历史,作为工业遗产的双溪机械厂现在是什么模样?
空中俯瞰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双溪机械厂 双溪机械厂选址 周边暗河溶洞密布 高悬半空的山洞是生产车间,在这里生产的大口径火炮成为国之利剑,曾源源不断运往自卫反击战前线。几千名三线建设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曾在隐蔽的大山深处生活工作了几十年,奉献热血青春。 9月26日,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 双溪机械厂位于綦江区赶水镇。沿綦江的小支流洋渡河逆流而上,在洋渡村小河沟可以看到,对岸的半山坡上矗立着一排灰黑的筒子楼,这是双溪机械厂的家属区,至今还有十余户留守的退休职工。
当年热闹非凡的家属区已人去楼空,只留下少量的退休工人 杨清林,73岁,1966年进入双溪机械厂时只有22岁,先做了近二十年模具钳工,后来转到民警分队任警员。赵明书和张绍田分别为73岁和71岁,两人都是在1969年从部队转业进入双溪机械厂,当时只有25岁和23岁。
双溪机械厂三位老工人(从左到右):赵明书、杨清林、张绍田 在三位老人的带领下,记者继续往山沟里走。“这排矮房子是民警分队办公楼,再往前是子弟学校,厂职工的孩子上学都在自己的幼儿园、子弟学校。白色那栋是厂里的食堂,一楼用来当娱乐场所,上世纪80年代跳舞兴起,厂里的年轻职工都在那里跳舞……”张绍田老人介绍,七八十年代厂里的娱乐生活还算丰富:篮球活动有声有色、舞厅也很有活力,效益较好的80年代,还经常有国家和地方歌舞剧团到厂里演出,盛况空前。 沿小道走到山谷底部,有一座老桥,“这座桥叫上游桥,过了上游桥就是厂区大门。”张绍田回忆,以前上游桥旁有座五一桥,每天晚上看完露天电影,从家属一区回到二区要走那座桥。 厂区大门设有岗亭,“我们先是在厂里做生产工人,因为当过兵,后来由工人转当警员,在这个岗亭里站岗十多年。”
杨清林至今保留着双溪机械厂的工作证和警员证 张绍田和杨清林说,当时双溪机械厂是军工秘密单位,安保尤为严格,进厂必须佩带工作证,哪怕认识而且很熟,没有工作证也不让进厂。生产上,调一个人从这个车间到另外一个车间工作,也必须民警队同意并监督。 双溪机械厂厂址在两道山谷交叉点的平坝上,一边是库房、办公楼,中间的大院子有个喷泉池,另外一边高大的厂房是总装车间,院子四周有几面光荣榜,字迹已经斑驳难辨。
当年的光荣榜已经破烂不堪 厂址中间溪水穿过、四周群山环绕。“三线建设选址的原则是:近水、靠山、分散、隐蔽。双溪周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暗河、溶洞密布,是十分理想的三线建设地点。”杨清林老人介绍,双溪机械厂是由东北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和太原晋西机械厂等抽调技术人员组建。厂址之前是抗战时期由广西迁至重庆的原第四十兵工厂。“兵工厂曾在山洞里造子弹,我们在山洞口还挖出来过不少子弹壳。”杨清林老人回忆。 大溶洞当生产车间 三十余年生产5000多门重炮 群山峡谷中的双溪机械厂是当时重庆唯一的重型火炮厂,建成投产堪称神速:1965年3月先头部队到达,在原先兵工厂的基础上改扩建,先解决用水、用电问题,几个山洞车间在1965年12月全部建成投用。
位于半山腰上的1号山洞车间洞口 三个山洞车间中,一号溶洞最高、面积最大,整个山洞贯穿山体、可容纳600人在内工作,还有大量的机械加工设备等。
位于半山腰上的1号山洞车间洞口 “一号洞内有4个车间,分别生产炮管和炮口助推器等,我们数过,从山下到山上阶梯一共有450步左右,爬那么高的阶梯很费时间,所以厂里当时还专门修了缆车道,每天几百名工人到一号洞上班是坐缆车。而且火炮配件都很重,缆车拉工人也拉火炮设备。”杨清林、赵明书和张绍田三位老人介绍。
从1号洞运送火炮零件的400梯缆车已经不见轨道 如今阶梯已经废弃,记者从山后绕行进入一号洞,洞内寒气逼人、岩壁怪石林立,山洞内部高处有十余米。工厂搬迁后山洞被村民租来生产食用菌,已经难觅当年的痕迹。
宽敞的1号山洞车间里的工作间已经被拆除,一段时间曾用来种植蘑菇 三位老人介绍,因为山洞属于自然形成,所以不是笔直的,当时生产需的轨道等也是根据走向一段一段地修建。“山洞夏天特别凉爽、冬天也不会很冷,当年夏天的时候,我们下班回家吃午饭,饭吃完了身体还是冰凉冰凉的。”三位老人说,一号洞下方本来还有二号洞,当年也想利用起来当生产车间,但二号洞非常容易塌方,便废弃了。随后厂里只好利用山脚下面积稍小的三号洞,三号洞当时主要生产炮栓。双溪机械厂为国产60式122毫米加农炮总装厂,同时生产152毫米和130毫米重型炮。“除了大口径火炮,双溪机械厂还生产40毫米火箭筒和多管火箭炮。”
火炮靶场的观察孔 沿着小溪绕过山洞,有块平地是当年工厂试射火炮的靶场。老人们介绍,当时工厂有专门的试射班组。火炮完全组装好后先用专门的牵引车拉着在工厂附近到处跑,测试火炮转场运输可靠性,最后便是试射。在双溪机械厂生产的30多年时间里,先后有5000多门重炮向山涧轰击,将前方的山体轰出一个深深的“弹道洞”。
双溪机械厂的火炮靶场现在成了农家乐烧烤场 “试射的时候整个山谷都回荡着隆隆的炮声,家属区的房子离得远,但大口径火炮威力大,有时桌子等物品都会被震动摇晃起来。” 三线建设往事 青春都献给了这座“神秘厂” 三线建设时期,诸如双溪机械厂等诸多军工企业在连绵的西南群山中诞生、生产。 双溪机械厂生产的火炮披上炮衣,源源不断被拉到下游的小鱼沱火车站,装上军列,运往边疆、战场。“我们生产的大炮,可是参加了两次自卫反击战的……”在家属区,留守的老人自豪地向记者说。
火炮组装车间已经成了私人老板的堆煤场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是时代号召,当年几千名双溪厂的职工家属在山坳里的生活是怎么一副场景?双溪机械厂有自己的幼儿园、子弟校、医院等,这里的人和外面一样,有着属于每位职工自己的家长里短、世俗百态…… “有一次拉大炮去小鱼沱的车翻了,大炮掉到溪河里,那可是大几吨重的大家伙,当时又没起重机,只好想办法车拖人扛,硬是拽上来了。” “我们进工厂的时候都是年轻小伙子,三线厂的工人要吃香一些,介绍对象的时候还有点抢手呢……” “当时工厂生产多管火箭炮,有个零配件是黄金做的,加工的小车床只有缝纫机那么大,加工前黄金要称重,加工后黄金边角料要收集起来,再次称重、登记。加工的时候,站岗的都有两个人,相互监督。” 杨清林、赵明书和张绍田三位老人有些触景生情,看到厂区里早已物是人非,回忆着属于他们少年时代的往事……
留守老家属区的部分退休老职工和家属们 到80年代中期,双溪机械厂等诸多三线厂纳入调整计划。 1990年,重庆巴南鱼洞新厂址破土动工。双溪机械厂进入边基建、边搬迁、边生产的艰苦时期。1998年,重庆大江总厂兼并双溪、庆岩等机械厂。1999年,大江总厂完成了对含双溪厂在内的九家工厂注销企业法人,取消代号等工作。历经三十余年,双溪机械厂成为历史名词。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