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许多要说再见的日子。比如久别重逢战友之间的离别,寒窗十载同学毕业后的高飞,天各一方的知己相聚之后的道别……
时光如流水般静静流淌,五年的时光就这么一晃而过,也该到了要和这本杂志说再见和朝夕相处的读者朋友们道别的时候了!当你收到这本杂志,翻开这还飘着油墨芳香味的页面时,这是她最后一次与你见面,从今之后,她要与你天各一方,散落天涯。
杭州已经开始进入夏天,闷热的日子里,离别似乎会带给人太多的沉闷,当我最后提起钢笔看着自己熟悉的签名时,情感的闸门在这一刻瞬间被尘封,遗憾,伤感或者其他什么的在脑子里飞舞,但更多的是“功德圆满”。
在出版界,杂志停刊不算新闻;但在读者看来并非小事。因为每份杂志都有自己的历程(无论长短),甚而风光过;也都有自己的读者群(无论多寡),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感情相连。尤其是我们所办的杂志是侨刊乡讯类双月刊,在海外归侨胞、归侨侨眷中曾有定评。面对自己多年辛勤付出过的杂志走到了尽头,说内心不起点波澜显然是不现实的。
五年,当真的要分手的时候。我依然会有一份难以名状的挂牵,因为这份杂志,我和同仁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尽管此事两年前我就有预感,但事到临头时,总觉得心有不甘。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来的虽然有点沉重,但形势所逼你又能奈何?日前,我们终于下了决心,确认杂志于下半年停刊。
作为《侨音》杂志从衰落、崛起到停刊的历史见证人,昨天与几位资深通讯员喝茶的时候他们建议我也写一点《编辑部的故事》,虽然多半有玩笑成分,但的确有不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可以说,是大环境造就了这份杂志的历史;也是大环境结束了这份杂志的历史。
追溯《侨音》杂志的缘起,早先是内部工作信息,后来是《工作简报》,最后来是《侨联通讯》,到本世纪初才是《钱江侨音》,并在上一轮杂志整顿时获得了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国内统一刊号,明确为侨刊乡讯类杂志。2012年前,因编辑力量不足,我们还和上海侨报联姻,走过了一段起起落落,分分合合的幸福、苦涩、无奈的生活。
2011年底,我从风景如画,空气清新的田园松阳来到杭州工作,因为手痒,在地方工作时为了打发业余时间时常会写些文章。2012年初,侨音与上海《侨报》蜜月期走到了尽头,当时浙江正在开展“两富”、“两美”建设,改革开放风头正劲,国内海外“大进大出”形势逼人。为顺应需求,吴晶主席要求我兼任杂志社的社长,把《侨音》从上海接回来,办出有浙江侨联特色的刊物来顺应侨胞和社会的需求。
我从来没有办过杂志,也没有在新闻部门供过职,临危受命,压力自不可言。面对重重困难,我和时任省侨联办公室主任林孝双同志从零开始,认真分析了杂志走过的路,邀请了一些老专家听取他们的办刊想法,并与青田侨报社联姻,由他们派驻采编人员协同办刊,仅用一个月时间,我们就组建了杂志社的采编队伍。并请中国侨联林军主席为杂志题了刊名《侨音》。很快,从装帧到内容面貌一新的《侨音》杂志,开宗明义地亮出了自己的办刊宗旨——“传递侨音、展示侨情、凝聚侨心、汇集侨力”,努力把杂志办成“海外侨胞了解浙江的窗口、浙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参谋、浙商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我们的运作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2012年7月,当第一期新《侨音》杂志从我们的手中走向读者的时候,我给同仁们说,我们已经开始了我们的长征,但不知能走多远。
在国内侨刊乡讯中,五年来我们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把杂志送进里约奥组委,第一个把杂志送进欧盟总部、第一个把杂志送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个通过义乌小商品城利用侨胞的集装厢向巴西、西班牙等国运送杂志(为了省邮寄费),第一个将杂志送到柬埔寨亲王,厄瓜多尔内政部长,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纽约城市规划局局长的手上,第一个全面介绍迎接G20峰会的杭州,很好地起到了公共外交的作用。我们杂志的印刷量也从2000份增到超过10000份,与海外60多家中文媒体700多个华人社团实现了互联互通。
五年,弹指一挥间,我见证了杂志的辉煌,也迎来送往一个个抱着希望而来,揣着信心离去的年轻的采编人员。令我欣慰的是杨帆、刘俊、洪东晓他们还依然坚守着,保持了杂志固有的执着精神,保证了杂志正常运作并有所发展。这几年,我每次出国,总会留意侨胞们的书柜,常会看到那些已经发黄翻烂的《侨音》。侨胞们说:《侨音》杂志是一份来自祖国家乡的家书,虽然现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但他们还是希望能定期收到这带着墨香的乡音。但实际上,近年来,我也明显感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纸媒的生存之道已是应有之义。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市场波谲云诡,信息瞬息万变,纸媒囿于手段所限,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在此不再累赘。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业态的兴衰有其固有的规律,总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味道。但我可以说,我们的杂志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我和我的同事这许多年来与杂志风雨同舟,呕心沥血,卓有成效,令人心怀敬意。
感谢青田侨报社,是因为有你们这几年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才有机会让杂志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也感谢上海侨报社,你们给了我一个良好开端和基础。还要感谢海内外热心的通讯员和读者朋友,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才有让我们坚持到现在的理由,还要感谢所有的领导和同仁,我们一起见证了历史。对于《侨音》,我们奋斗过了,努力过了,即使配不上“功德圆满”,但也无怨无悔!因为我们用心血浇注了《侨音》杂志,我相信在浙江华侨史上必有它的一页!
“你走,我不会送你。你来,不管多大的风多大的雨,我都会去接你”。再见了,我的《侨音》!再见了,我的读者朋友们,虽有点不舍,但我们已一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