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do 衣服工厂诚招2名做礼服的师傅 工资高
fondo 衣服工厂诚招2名做礼服的师傅 工资高 有补贴 备居留 676216830
中国传统诗词空中课堂(四) 第三章 诗的平仄 第一节 四声和平仄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有许多方言,都还保存着这个四声。但是,北方许多方言和西南方言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唐宋以后的诗词是讲究声调的。在用韵时,平声不和上去入声押韵,上去声也不和入声押韵。律诗、绝句还要讲究平仄。所谓“平”,指的是平声;所谓“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在诗词的写作上,让这两类声调互相交错,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这样就造成诗词的节奏美。平仄的规则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北方人和西南地区的人讲究平仄遇到很大的困难,就因为不能辨别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入声字转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西南话里,入声字一律转入了阳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记住一些常用的入声字。常用的入声字请看平水韵表,主要有17个韵,分别是: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动物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的时候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二节 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指的是句子的平仄格式。 首先我们讲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有四个句型,即: 一、
仄仄平平仄 二、
平平仄仄平 三、
平平平仄仄 四、
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四个句型错综变化,成为无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一、
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
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三、
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
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郑重声明】西班牙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禁止任何微信公众号转发本站原创文章,其他媒体转发需要授权。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